超濾膜使北京市民喝上“納米級”自來水
超濾膜使北京市民喝上“納米級”自來水:承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來水的郭公莊水廠將采用膜過濾技術對原水進行處理,這是繼第九水廠、309水廠后本市第三家采用膜技術的自來水廠。技術人員說,通過膜過濾,本市將制出“納米級”潔凈的自來水。
北京市*早應用膜技術制水是在2010年。第九水廠應急改造工程在本市**大規模應用了超濾膜處理工藝。該工程采用浸入式超濾膜過濾系統,以水廠的反沖洗水等工藝用水為原水,經過混合反應、超濾膜過濾、活性炭吸附等深度處理工藝,生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自來水。
“膜處理是讓水通過排列緊密的、直徑僅為1.6毫米的膜絲,只有水分子才能通過。”北京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主任林愛武說,水中的藻類、致病微生物、**等大于0.01微米(10納米)的懸浮顆粒物都將被攔截在膜絲外,*后生產出的自來水,水質十分清潔。“相當于‘納米級’自來水。”
第九水廠膜處理車間內,有幾個巨大的膜處理池。池中,待處理的水渾濁,還冒著氣泡。幾分鐘后,池中水量明顯減少。在膜絲中間,有一個中央集水管,通過負壓將潔凈的水吸入。而膜外截留和膜反洗后的雜質將沉淀到膜池底部,隨刮泥機進入泥斗,由排泥泵排出。
“送來膜處理車間的水,都是水廠中本應排放的反沖洗水等工藝用水,這些水經過處理后還能制成自來水,實現了原水100%利用,無浪費。”第九水廠副廠長陳有軍透露,目前該廠超濾膜池日處理7萬立方米反沖洗水工藝尾水。“原水一點不浪費,膜處理技術使我們從制水源頭就開始節水了。”第九水廠有關負責人說。
北京自來水集團負責人介紹說,超濾膜制水,在幾年前還是“**品”。“主要是膜絲太貴,我們用不起。”林愛武說,此前超濾膜均為進口“洋貨”,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直到近兩年國產產品大規模供應后價格才迅速下降至合理的范圍。
“超濾膜主要應對水質相對復雜的原水,而南水北調原水經過長途的輸送,水質不確定性增強,適合使用超濾膜技術。”北京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透露,郭公莊水廠建成后,每天將有50萬立方米的原水通過超濾膜制成自來水供市民使用。
據了解,在國外,超濾膜制水規模應用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主要用于原水水質較差的情況。陳有軍說,在制水工藝、技術等方面,北京與發達國家幾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