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水處理市場分析:膜產業三倍增長空間
2016年水處理市場分析:膜產業三倍增長空間
1、水資源短缺和提標下膜價值凸顯
2013年我國人均可再生水資源僅為2,072.37立方米,相對于其他國家較為落后,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是我國水環境面臨的迫切問題。隨著水資源總量控制和水權交易的政策不斷出臺,市場越發認識到了水資源的重要性。
水處理過程中常用到的膜包括微濾膜、超濾膜、納濾膜和反滲透膜,對雜質的處理能力遞增,對于水中的鹽類或小分子的去除只能使用反滲透膜或納濾膜。由于可滿足污水處理較高的出水水質、再生水回用和海水淡化等各類需求,未來將迎來廣闊市場空間。
根據環保部測算,未來污水處理改造(336)新建(990)投資將達到1326億元,年運營費用656億元。我們認為在環境承載容量有限的情況下,隨著環境質量改善考核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排放標準也將趨嚴,未來擴大特別排放限值提標范圍將是大勢所趨,膜技術作為出水質量高的技術將得到進一步推廣,擁有核心技術優勢的公司將受益。
2、海水淡化存廣闊空間
沿海地區淡水缺乏促進海水淡化政策推出,2012 年 8 月 29日,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的《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指出,預計到2015 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 220 萬噸-260 萬噸/日,較2012 年增加3-4 倍,海水淡化裝置制造的產值達到 75 億-100億元/年。但截至2014年底,我國主要沿海城市已建成海水淡化處理能力僅為92.69萬噸,距規劃要求僅完成一半,“十三五”下海水淡化亟待加碼。
海水淡化的主要產業化的主要有海水反滲透法和熱力淡化法。反滲透法首先將海水提取進行預處理降低濁度,然后用特種高壓泵增壓使海水進入反滲透膜,在反滲透膜中完成淡化后含鹽量大大降低,**后可供居民引用。隨著膜材料的不斷改進和膜價格的下降,反滲透法逐漸成為海水淡化主流技術,反滲透海水淡化應用30年來,能耗降低了三分之二。截止2010年底,在全球已建成的海水淡化裝機容量中,反滲透法所占比例*高為60%,蒸餾法所占比例為34.8%,其他方法合計約5%。
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1.8 萬多公里,有150 個左右的沿海城市, 6500 多個 500 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未來10 年完成,海水淡化將帶來565億新建投資市場與*高每年166億元的運營收入。
3、膜產業三倍增長空間
正在編制《中國膜行業“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中國膜工業協會曾提出,“十三五”功能膜產值將在“十二五”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年均增長20%左右。“十三五”末期,功能膜產值突破2500億元,出口實現100億元/年,期間將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在50億—100億元的超級企業5個;RO膜技術完全達到******,海水淡化RO膜國內市場占有率實現30%—50%,微濾膜及超濾膜質量實現新突破,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至80%。我國2014年膜產值約為735億元,對應到2020年有三倍的增長空間,年均增速將超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