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速轉向綠色“里子” 海綿城市景氣度持續上升
多地加速轉向綠色“里子” 海綿城市景氣度持續上升:面對自然“海綿體”遭破壞、城市內澇問題頻現的狀況,重塑城市“海綿體”,恢復自然水生態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當城市內澇、水資源匱乏等大城市病越發暴露的時候,管理水資源,使其回復自然循環的過程,已勢在必行。這一方面使得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更加受到關注,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加環保綠色的“海綿城市”概念逐漸興起。近年來,作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緩解城市內澇的一項重大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在國內許多城市陸續鋪開,城市發展方式迎來重大轉變。
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發布確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加速執行,到目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綿城市政策的推動呈指數型增長。尤其是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3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而政策和試點不斷超預期反映國家層面的堅定態度,則有望爆發新一波海綿城市的投資熱潮。
公開資料顯示,海綿城市是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需要時將蓄存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也就是實現地表水資源、污水資源、生態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統籌管理、保護及利用,確保城市水循環能夠與自然水循環相互貫通,減輕城市“逢雨必澇”等水**問題。
截至目前,國內有重慶、濟南、武漢、福州等30座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從各地規劃方案劃定的時間表來看,大多城市將完成目標定在3—5年后,目前多數處在布局階段。業內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1.5億元,國內海綿城市建設的總投資額有望超過5萬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空間。但與此同時,試點地區資金缺口普遍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