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上海:解決自來水供應“*后一公里”難題
日期:2025-02-07 03:24
瀏覽次數:1209
摘要:
上海:解決自來水供應“*后一公里”難題:這些天,家住長寧區天山西路新涇八村高層的居民們發現,自己所居住的大樓又開始施工了。原來,這是長寧區正在實施的新一輪“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程。這個小區的工程開工,標志著本市新一輪“二次供水”設施的改造工作正式**啟動。
問題設備老化管理缺位
上海自來水的供應由水源、水廠、管網和“二次供水”四大環節組成。自來水通過管網輸送到居民住宅小區后,要通過“二次供水”設施送到每家每戶,這些設施包括供水水箱、水池、管道、閥門、水泵、計量器具及其附屬設施。
隨著對基礎設施的大力投入,本市自來水供應得到持續、穩定、長足的發展,滿足了城市建設發展和市民生活的正常供應。但是,由于上海的住宅小區建造的年份各不相同,“二次供水”設施的建設標準較低、老化陳舊與管理的不到位,在輸送、貯存過程中,可能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水箱水較管網水色度、濁度增加、余氯降低,直接影響老百姓對自來水的感官體會,市民也有反映。
從每年用水高峰期反映供水水質的投訴看,其中大部分與“二次供水”設施有關。解決好自來水供應的“*后一公里”問題,讓市民享受到上等**的自來水,這就需要解決好“二次供水”問題。
成果改造已惠及百萬戶
上海的“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起步很早,自2007年起,全市啟動了中心城區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結合“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和“舊住房綜合整治”等工作開展,市、區財力、供水企業以及居民共投入資金約18億元,累計完成600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占中心城區2億平方米改造量的30%,惠及100多萬戶居民。
通過對在全市范圍內已實施改造的8個試點小區的調查發現,經“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后,居民住宅供水水質有了明顯改善。但近年來,這項工作的推進節奏較慢,主要原因還是在推進實施中遇到許多客觀的難題,比如不同法規、條例對二次供水設施產權歸屬和管理責任上界定模糊;改造資金籌措困難;有些居民對“二次供水”設施改造不理解,小區難以形成一致意見,等等。
應該說,本市“二次供水”設施的情況與上海城市發展的定位、與市民對供水水質日益提高的需求已不相適應,老舊“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的迫切性日趨凸顯。
目標2020年覆蓋中心城區
2013年,“二次供水”設施改造項目被列入市委、市政府重點關注、市建委牽頭推進的“8+2”重點整改內容。2014年3月26日由蔣卓慶副市長牽頭召開了全市推進會,以市與區簽訂任務書的形式,進一步明確新一輪改造目標,要求從2014年起,每年平均安排2000萬平方米左右的改造量,到2020年完成中心城區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任務,逐步實現供水企業“管水到表”,并通過加強管理,使居民住宅水質與出廠水水質基本保持同一水平。2014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水務局等六部門關于繼續推進本市中心城區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理順管理體制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正式出臺。
特點區政府成責任主體
在這一輪“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中,有幾個顯著的新特點:
一是建立了上海市“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理順管理體制聯席會議制度,主要負責“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理順管理體制的統一領導、綜合協調、**推進與監督檢查。各區政府是實施“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責任主體,區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做好具體的組織協調和推進實施工作。
二是進一步加大了資金補貼,以“政府推動、市區聯手、居民自愿”為基本原則開展。改造共需資金約42億元,分7年投入,年均約6億元。改造資金按“市區兩級補貼、居民適當補充”的原則進行籌措。且新一輪改造中市級補貼范圍進一步擴大,覆蓋所有市屬供水企業供水范圍內的非商品房,補貼力度也進一步加大。
三是修訂完善了“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各項標準與規范,強調了以保障供水**為前提;對上一輪改造中兩根立管、外墻鋪設和水表外移等難點問題予以明確;增加了新技術、新材料在“二次供水”改造中的使用。
四是編制了“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工程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操作。“二次供水”設施改造過程中,供水企業提前介入改造方案制定和過程監管、竣工驗收等環節,保證了一旦完成工程竣工驗收,即實施接管。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